News Collection 2010/07/24
「作弊被抓」只是引發國三生跳樓的導火線


「作弊被抓」只是引發國三生跳樓的導火線
(2010/07/24 01:48) 翁立揚

高市一所升學績效頗高的私立中學,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左右發生學生跳樓輕生的悲劇。根據二十二日的新聞報導:蘇姓學生於上午八時至九時的英文小考中,將課本攤開置放於抽屜,意圖偷看答案,巡堂老師、班級導師查獲後,表示將以作弊論移交獎懲委員會討論是否記過,並要求其寫報告說明「作弊的原因、過程」作為會議的參考資料;此後兩小時多的時間,同班同學明顯感覺蘇姓學生情緒低落、無法言語,與平常交友圈中活潑樂觀的形象大相逕庭;到了上午十一時左右的第三節下課,蘇姓學生跨過教學大樓六樓的走廊圍牆一躍而下,跌落花圃並身受重傷,送加護病房急救後生命跡象穩定。

案發次日各大平面媒體的報導中,皆以「作弊被抓→害怕被記過」,也就是「自殺者於輕身前所遭遇的最後一項打擊」(同時也是多數旁觀者認知中自殺者所遭受的唯一打擊),界定為促成這起刑案發生之假設性主因;並向蘋果日報──「作弊怕記過,國三男跳樓」、中廣新聞網──「作弊憂心被記過?高市國中生為此跳樓重傷」那樣,在對整體事實毫無頭緒的狀態下,將「截稿前所能夠掌控到的唯一線索」作為醒目標題;但對於蘇姓同學「平日生活中是否存有其餘困難或情緒壓抑」,顯然是因為無瑕(無法)查證而省略不談。

各大媒體倘若於接下來幾天,對於自殺者的日常生活狀況仍毫無追蹤報導,就像處理其他大多數「有關小人物的社會新聞」那樣,「只在事發時對事件的表象進行聳動性得報導,不關心慘案終止後的後續發展及影響、也不補充促使傷害爆發的遠因或近因」,極易讓閱聽人誤解:這起悲劇真的單純導因於「當事人作弊被抓」;更默許了那些促成傷害的遠因或近因,在鎂光燈以外的暗巷中以不為人知的方式長久存續。

社會新聞當中任何一起自殺事件的構成要件,通常來自於當事人本身從小到大日積月累的偏差價值觀,使自殺者將自己的「生命」激進得界定為一種「存在價值低於某些意識形態的形體」、一項「無法達成某些目標或身心受創後,應該為逃避痛苦而放棄的事務」,再加上近期人生旅程中,一段極端漫長、異常痛苦,而且遭受旁人「刻意忽視或因難以洞察而無意忽視」的情緒波折所引起的。每個人自出生至今所經歷的數年或數十年光陰,都可以由文史學家編寫成一段獨一無二的口述歷史,當中所承受的任何一次巨大創傷(無論肉體或是心靈),就好比國別史、斷代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規模的戰爭與屠殺,皆是由一種長期的、病態且難以抵抗的歷史情境與古早的偏差價值觀衍生而成的;一個淺薄、片面的導火線(如2010.07.21作弊受懲戒的細小波折、1947.02.27私菸查緝員執法過當的案例),是不可能單獨引發像個人史上的跳樓輕身、台灣史上的二二八起義與屠殺,這樣難以平復的悲劇與後續紛爭的。

每一起「可以事先避免」的青少年自殺事件發生之後,該青少年所就讀的學校總會招開校務會議,檢討自身生活教育上存有多少管教失當或疏於照料的過失,因為每一起的自殺事件,都很可能只是被社會忽視或認同的「龐大病態情境」下的一個「代表性的悲劇」,無論這個病態情境是否出自學校本身(或者自殺者的家庭與感情世界),學校導師與輔導人員皆有責任協助改善;而傳播媒體對於社會新聞理想的報導方式,不是基於「不敢打擾悲傷者」的傳統禁忌終止事實真相的追尋,而是安排幾位具有心理諮商能力的記者,採用一種「能夠使與自殺者親近的家人、朋友紓解傷痛」的慰問性採訪,盡可能得將促使悲劇爆發的「龐大病態情境」整合給閱聽人作為借鏡,使閱聽人有機會動用自己的內在良知與外在力量,將自己生活週遭與新聞報導中相類似之「病態情境」即早消除,甚至幫助潛在自殺者脫離從小到大日積月累的偏差價值觀,以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,以及悲劇發生前即已深入其心房的慢性疾病。

(●作者翁立揚,北市,玄奘大學歷史學系學生。本文為NOWnews網友投稿,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。)



會特別想收集這篇的原因是
聯合新聞網跟自由電子報的新聞似乎已經移除
至於文中討論到即時快訊的問題其實已經見怪不怪了
後面的文章作者自訂的專有名詞太多了我就懶得看了

在收集的經驗裡我是覺得對於自殺新聞媒體已經收斂很多了
有發生事件的話內文常常只有短短四五行交代事項
除非有某些新聞被視為火熱話題才會有連續報導(像富士康事件)
不然常常大概是能不報就不報
其實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會變成火熱話題
除非是名或人為炒作不然就是有案外案之類的吧
不然依我經驗一個自殺新聞中央社沒發文
有三家以上媒體報導的其實不多
(雖然常常都跟中央社的內文一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an‧A‧D‧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